余光中朦朧詩賞析 作者:孫 宇


提起臺灣著名作家詩人余光中,人們最難以忘懷的詩作就是他的那首《鄉愁》了。


《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詩中充溢著濃郁的鄉情和親情,反映了臺灣同胞長期隔絕于祖國大家庭的彷徨和苦悶,渴望結束民族分裂的悲劇的真摯情感。懷鄉思親曾是臺灣詩壇最流行的主題之一,詩人也被稱為最有影響的鄉愁詩人之一。詩人祖籍是福建永春,生於南京,1947年考入金陵大學外文系,次年轉學廈門大學外文系,讀書期間,即致力於詩歌創作,成就突出,飲譽海內外。前期作品受新月派和西方浪漫派、現代派影響,內容與形式均有明顯西化傾向。後重新探索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思考,自六十年代開始逐步回歸傳統,傾力探求傳統與西方藝術的交融,遂轉向中國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作品亦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

“朦朧詩”一詞,始于80年代初廣東詩人章明的《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但“朦朧詩人”的提法,早在40年代就出現過。至於朦朧詩作,20年代的李金髮以及稍後的戴望舒、卞之琳等人就寫過許多。在臺灣,大量的“朦朧詩”則產生在50—60年代。不過,臺灣並未有過“朦朧詩”的稱謂,只有“現代派”、“現代詩”的說法,而“現代詩”在大陸詩壇,被認為是“朦朧詩”的同義語。臺灣所謂“朦朧詩”雖然有些意向顯得繁複而駁雜,語言奇巧而乖張,但其中所蘊涵的朦朧美,有明朗詩所難以提供的美學價值,好似一條花木掩映的曲徑,將讀者帶入一個意想不到的境地。賞析余光中先生寫于70年代的《白玉苦瓜》就具有領略不盡的意味。

詩中寫道:


《白玉苦瓜》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裏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詠出深孕的輕盈

看苦須繚繞,葉掌撫抱

那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喂了又喂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呵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日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翹著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侯不知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邊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葡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鐘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跡難信

猶帶著後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生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 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裏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這是一首含義深邃、思想深刻、藝術圓熟的詠物詩。詩人詠誦的是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白玉雕琢的苦瓜,然而這決不僅僅是簡單的詠物,而是利用意象,以物寄情,表現了詩人珍惜文化傳統、願中華崛起的思想感情。

詩中的第一節描寫白玉苦瓜新鮮飽滿,清盈圓潤。作者說它像吸吮了“古中國喂了又喂的乳漿”,這寓意著讚美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孕育著一代代中華民族兒女。正因為苦瓜自己的根深深紮在民族的土壤裏,才激發了作者的詩情,用最美好的語言由衷地歌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節補敘白玉苦瓜生長經過,說它是大地母親“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又說“鐘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這是從文物昇華,將其作為祖國的象徵詠唱。這從苦瓜被“皮鞋”“馬蹄”“重噸戰車”踐踏過(象徵祖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尤其是日寇入侵後所遭受的重重苦難)可進一步得到證實。

第三節是詩人將自己融入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藝術超時間性的追求“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此“光中”是雙關語,暗含作者的名字。他追求藝術能超越時間流芳百世,像“仙果”那樣“飽滿而不虞腐爛”,但他並不想不食人間煙火,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哺育他成長的大地母親即詩中所寫的“不產生在仙山,產在人間”,這充分說明餘光中藝術理想並不是否定民族傳統的“橫的移植”,而是高度“重視回歸自己的‘泥土’”。

此詩無論是回憶沉思、抒情詠歎,還是寫視覺味覺、色調韻律,都圍繞著苦瓜這一軸心。結尾預言苦瓜,“不再是澀苦”,表明作者對中華民族的崛起,即不再被皮靴踩、重噸戰車蹂躪充滿了信心。作者曾說:“唯有真正屬於民族的,才能真正成為國際的。”《白玉苦瓜》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他這種詩學觀。這不僅從作者所歌詠的物件是中國特產可看出,而且從詩的豐厚的民族內容和象徵意義,以及文言詞語的運用和形式韻律所保留的“五四”新詩特色,也可印證這一點。

余光中生於民國十七年,從事文學創作四十年,風格多樣,主題繁複,在新詩的發展中,占著重要的地位,許多詩作亦譜為流行歌曲廣為流傳,如昨夜你對我一笑,是膾炙人口的老歌,鄉愁四韻則是民歌時期的經典之一,本詩集收錄他從事詩歌創作三十餘年來精選的作品。

余光中的詩作有著濃厚的鄉愁,這鄉愁與其說是國族的鄉愁,毋寧說是文化的鄉愁──對於優美文化失落的疼惜。以他的淡水河邊吊屈原為例。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

江魚吞食了兩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為你的投水太息,

怪你為什麼不遊宦他國?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張儀,

你不過流為先秦一說客!


但丁荷馬和魏吉的史詩,

怎憾動你那悲壯的楚辭?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萬世!


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

千古的志士淚湧如潮;

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

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


子蘭的衣冠已化作塵土,

鄭袖的舞袖何處飄舞?

聽!

急鼓!可愛的三閭大夫!

灘灘的龍船在為你競渡!


我遙立在晚春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悵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稀流著楚澤的寒涼。

這寫于四十年的詩人節的作品,把臺北.淡水河與楚國.汨羅的連結,跨越了時空的差距,呈現出追求美善的堅持,詩人的心是一致的,二千多年前的詩人執著于美善的追求,兩千多年後的詩人緬懷前人的傲骨。文化的深度,讓余光中的詩有了厚度,作為他詩中活泉的文化,怎能不在他血液中沸騰?所以說余光中的詩有著鄉愁的基調,讀餘余光中的詩,你可以體會流動在生命中的美感,會喚醒你的靈魂對於美感追求的需要;讀余光中的詩,你會懂得生命中若沒有美,將如嬰孩失去母乳般悲慘,而余光中的詩教你在文化中找尋美好的事物,你將不會落空。孩子!來讀餘余光中詩選吧!

資料來源 沁逸人生
http://blog.zhyww.cn/u/31335/archives/2007/200711192132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小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